奋进,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旗帜下

2018-12-10 06:11 来源:中国经济网-经济日报

  从“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嘹亮号角,到“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庄严宣示,中国改革开通途、行大道,四十而不惑。

  回首40年前那一场伟大的历史转折,紧闭的大门吱呀推开,天风海雨扑面而来。自此,改革开放成为这个东方古老大国最为鲜明的标识。从贫穷落后走向繁荣昌盛,从温饱不足走向全面小康,从“站起来”走向“富起来”“强起来”,社会主义中国在广泛而深刻的变革中,探寻出一条生气勃勃的现代化道路,创造了人类社会发展史的奇迹。

  得民心者得天下,这是中国人对人类政治哲学的最高概括。任何时代、任何国家,最大的民心永远是生活的富足、安宁、和谐。人心思富、人心思定、人心思安,以最大的民心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中国共产党人点亮了照耀征程的兴国之光,在高扬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指引下,一路奋进、攻坚克难,走向复兴、走向辉煌。

  实事求是,人民至上,构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坚实内核。今天,当我们来到改革开放40周年的历史节点,重温光荣与辉煌,思索这个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一招中蕴藏着怎样的真理力量;也留下追问,这个决定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一招将怎样继续推向前进?

  忆往思今,弥足珍贵。审视来时之路,方知如何走向未来。

  (一)历史的分量,不仅要以长度,更要以厚度来衡量

  折叠时空,重返1978。其时,新一波全球化正在兴起,西方世界掀起科技革命浪潮,亚洲四小龙经济起飞。谁也未能料想,中国,突然敲响时代的大鼓。这个经历了百年激荡的东方大国重返和平竞争的世界舞台,并将以自己独有的方式去收获辉煌的明天。

  这一年,一场关于真理检验标准的大讨论引发巨大反响,“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与日后的“发展是硬道理”“稳定压倒一切”等政治格言一并成为改革的思想奠基;这一年,全国科学大会与全国教育工作会议相继召开,人们张开双臂,迎接科学和教育的春天;这一年,恢复全国性高考,人才狂潮喷涌,龙虎之士辈出;这一年,党和国家领导人频繁出访,沉重的国门一点点打开,对外开放成为越来越多人的共识……

  变革每天发生,方向日益清晰。12月18日,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胜利召开。全会提出,“实现四个现代化,要求大幅度地提高生产力,也就必然要求多方面地改变同生产力发展不适应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改变一切不适应的管理方式、活动方式和思想方式,因而是一场广泛、深刻的革命”。会议要求停止使用“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口号,作出把党和国家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

  这是一次伟大的转折、一次嘹亮的唤醒;这也是一次艰难的转型、一次观念的重建。自此,中国开启了变革求新、波澜壮阔的征程。

  在历史前进的逻辑中前进,在时代发展的潮流中发展。40年栉风沐雨,遍神州春华秋实。

  理论创新与时俱进。“真正的理论在世界上只有一种,就是从客观实际抽出来又在客观实际中得到了证明的理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成果不断涌现,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如同时代航标灯,引领改革磅礴前行。

  制度创新闯关夺隘。我们成功实现了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到充满活力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伟大历史转折,大力破除束缚生产力发展的障碍,同时全面推进政治体制、文化体制、社会体制以及其他各方面体制改革,为经济繁荣发展、社会和谐稳定提供了有力制度保障。

  大国崛起全球瞩目。曾经负重踟蹰的农业国,以年均经济增长约9.5%的速度(同期世界经济年均增速2.9%),发展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第一大工业国、第一大货物贸易国、第一大外汇储备国。拥有世界最大规模中等收入群体为主要支撑的消费市场、全球最大的旅游市场、130多个国家的主要贸易伙伴,日益成为世界经济增长的动力之源、稳定之锚。

  民生福祉大幅提升。城乡居民收入持续增长,7亿多贫困人口成功脱贫,全面实现9年制免费义务教育,社会保障覆盖城乡,健康医疗卫生水平大幅提高,人民生活从短缺走向充裕、从贫困走向全面小康,有了沉甸甸的获得感。由于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地惠及全体人民,社会大局在经济社会深刻变革中始终保持稳定,成为党和国家在各种风浪面前始终沿着正确航向前进的重要保障。

  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社会主义中国以不可逆转的决心和姿态,沿着走向伟大复兴的“中国道路”奋力前行。40年,也许只是历史的一瞬,却延展为中国现代化进程中极富传奇色彩的厚重篇章。

  2012年12月8日,深圳莲花山公园。履新不久的习近平总书记在此深情回顾:“当年邓小平同志指导我们党作出改革开放的决策是英明的、正确的,邓小平同志不愧为中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不愧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开创者。今后,我们要坚持走这条正确道路,这是强国之路、富民之路。我们不仅要坚定不移走下去,而且要有新举措、上新水平。”

  历史的接力棒传到新时代。党的十八大以来,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文化体制、社会体制、生态文明体制等改革全面发力、整体协同,各领域标志性、支柱性改革接续推出,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取得突破,改革的广度、精度、力度、温度进一步彰显。当不少国家还在为难觅发展新引擎而垂头丧气时,中国的全面深化改革夯基垒台、立柱架梁,向着“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总目标不断奋进。

  (二)历史经验归结到一点,就是走自己的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用几十年时间走完发达国家几百年走过的历程,中国创造的奇迹足以让世界惊叹。剖析这一奇迹发生的背后,“中国为什么能”始终是萦绕在很多人心中的疑问。

  无论搞革命、搞建设、搞改革,道路问题都是最根本的问题。40年里,来自国际国内、经济政治以及自然界的风险挑战接连不断,一场场疾风骤雨的洗礼,砥砺着我们党把握大局的能力、开创未来的勇气。与此相伴的,是经济社会发展取得的辉煌成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不断发展完善,在现代化进程中展现出顺势有为、逆势前行的独特力量。

  “我们党团结带领人民进行改革开放新的伟大革命,破除阻碍国家和民族发展的一切思想和体制障碍,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使中国大踏步赶上时代。”党的十九大报告中的铿锵话语作出总结——改革开放以来的中国之所以能,在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下走出了一条正确道路是根本原因。

  我们选择了社会主义,是因为相信社会主义能够带来国家的富强与人民的幸福。从1978年出发,解放思想、打开国门的改革开放,给了社会主义中国更大的视野,使我们找到了在人类进步大格局中的方位,找到了实现民族复兴的澎湃动力。在与世界的同频共振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不断自我完善和发展,拥有了不竭的生机与活力。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面大旗,就这样被高高地举起。它不是任何人凭空想象出来的,而是“总结长期历史经验得出的基本结论”;它使我们在前进中有了共同的明确方向,把全国各族人民凝聚在一起。

  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科斯曾用“迷人”形容“中国特色”。

  说它迷人,是因为40年改革开放成就的中国道路,让百年中国迎来了最少干扰、最快发展、最多实惠的时期,踏上了民族复兴之旅,让处在风云变幻之中的世界对社会主义有了全新认识,看到了不同于“历史的终结”模式的、另外一种将现代化规律与本国国情相结合的可能。“我们的改革不仅在中国,而且在国际范围内也是一种试验,我们相信会成功。如果成功了,可以对世界上的社会主义事业和不发达国家的发展提供某些经验。”邓小平同志的预言正在变为现实。

  说它迷人,还因为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我们既没有把书本上的个别论断当作束缚思想的教条,也没有把实践中已见成效的内容看成完美无缺的模式,而是根据实践发展不断更新认知,创造性地探索并回答了什么是马克思主义、怎样对待马克思主义,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等问题,形成了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一系列重大理论创新成果,激发起中国人民同心同德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磅礴力量。

  “现在,最关键的是坚定不移走这条道路、与时俱进拓展这条道路,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越走越宽广。”习近平总书记的话语昭示着未来方向。

  (三)在不断前行中,人民始终是改革的“主角”

  改革开放始终围绕着“解放和发展生产力”,而人是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

  有些西方媒体认为,看似寻常的问题,放在中国经济发展不均衡、利益诉求又千差万别的现实境况中,往往变得不那么简单。也因此,对于“中国的改革能否成功”,他们从来没有停止过怀疑。

  但是,忽略了“人”这个最活跃的因素,如此致命的错误注定其难逃被事实打脸的命运。

  在中国共产党的革命建设、治国理政哲学里,人民才是历史的创造者。中国的改革,一开始就认清了自己的主体力量,改革依靠人民、改革为了人民,催动了社会主义中国焕发生机活力的强大引擎。

  “大鹏之动,非一羽之轻也;骐骥之速,非一足之力也”。对于改革开放这场伟大的社会实践,我们固然可以从多方面用多视角阐述巨变,但其中最突出的一点,莫过于亿万中国人从僵化沉闷中觉醒,锻造了眼光和胆识,开阔了视野和胸怀,积蓄了底气和追求,中国社会真正充满希望地活跃起来。

  这40年,紧紧依靠人民,制度改革与人民创造同向发力,中国实现了从“追赶”到“引领”的角色转换。小岗村“按下红手印”、深圳的“时间就是金钱”、义乌让“鸡毛飞上天”……改革开放中的很多事物是人民群众大胆探索、勇于实践所创造的,尊重和发挥人民群众的首创精神、不断增进广大人民群众的福祉,是各领域改革得以顺利推进的重要经验。

  这40年,紧紧依靠人民,党的领导与人民奋斗相得益彰,中国跨过了横亘在前进道路上的沟沟坎坎。无论面对一系列关系我国主权和安全的国际突发事件,还是面对政治领域、经济领域、自然界出现的困难挑战,党和人民始终同心同德、奋勇向前。特别是在决定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重大历史关头,我们党紧紧依靠全国各族人民,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不动摇,排除各种干扰,保证了“中国号”巨轮向着既定目标破浪前行。

  正因此,习近平总书记对创造了“中国奇迹”的中国人民深情致敬:“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人民是真正的英雄。波澜壮阔的中华民族发展史是中国人民书写的!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是中国人民创造的!历久弥新的中华民族精神是中国人民培育的!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是中国人民奋斗出来的!”

  正因此,《时代周刊》在关于中国改革的评论中指出:“这是我们时代的伟大故事。它是我们所有人的故事,不仅仅属于中国。”这足以印证,有中国人民做支撑的改革开放,不仅深刻改变了中国,也深刻影响了世界。

  正因此,走到今天,我们依然要在加强顶层设计的同时,更加重视基层探索、“摸着石头过河”的现实意义,依然要将人民群众的“获得感”作为改革有没有“含金量”、能否“打高分”的衡量标准。唯有如此,才能试出改革是否击中了要害,改革措施是否立得住站得稳。

  (四)虽已走过万水千山,仍需继续跋山涉水

  作为一场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40年间,我们的成就巨大,然而逐渐积累的深层次矛盾和复杂问题也不少。对此,应当怎么看?

  25年前,邓小平同志曾深刻指出,“发展起来了的问题不比不发展起来的时候少。”总起来看,当前的不少矛盾和问题,在改革开放前未曾显现,是随着经济社会发展逐步凸现出来的,还有许多是改革不到位、措施不完善的结果。发展中的问题,要用更高质量的发展来解决;改革中的问题,要用更深入的改革来破解。

  更深入的改革是自我加压,也是形势使然。

  环顾当今世界,激烈的国际竞争从根本上看,还是体制、制度上的竞争。以改革促发展、以改革谋超越的竞赛,正在各国间悄然进行。

  聚焦当代中国,在奋力追赶中进入新常态之后,中国经济正面临速度换挡节点、结构调整节点、动力转换节点,系统内部正在发生一系列重大变化。这是我国发展成长过程中的新坐标新方位,压力与希望共生,挑战与机遇并存。

  逆水行舟,不进则退。身处全球改革浪潮中,谁能率先突破,谁就能把握发展先机,挺立时代潮头;面对转型升级攻关期,能否继续切实有效地推进改革,事关兴衰成败、民族复兴。大势之下,除了改革再出发,别无他途。

  我们应当看到,改革开放一直贯穿着思想解放。发展的连续性,决定了思想解放的连续性;新情况新问题不断出现,新思路新办法就要相应地不断跟进。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指出的:“要有新突破,就必须进一步解放思想。”这是新时代的号令,也是新时代的使命。改革再出发之时,面对思想障碍与利益藩篱的交织、调整阵痛与发展烦恼的叠加,需以改革开放的眼光看待改革开放,破除思维定势桎梏,跳出条条框框限制,克服部门利益掣肘,拿出创造性的改革举措。

  我们应当看到,前行道路上还有拦路虎、绊脚石,改革再出发之时,需要在更广泛凝聚共识中深入推进改革。方今之时,全面深化改革动奶酪、闯难关、蹚险滩、啃硬骨头,数量之多、力度之大、范围之广、触及之深前所未有,唯有坚持党的集中统一领导,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取向,汇集最大共识、汇聚最大动力、汇合最大能量,才能使改革目的与效果保持一致。

  我们还应当看到,难在落实也成在落实,改革再出发之时,要在切实强化实干担当中深入推进改革。经济新坐标新方位下的探索,没有先例可循,取得成功不可能轻而易举。愈是不易,愈见担当。以新理念适应新坐标新方位,需要冲破羁绊的闯劲、久久为功的韧劲,需要“功成不必在我”的精神境界和“功成必定有我”的历史担当,决不能搞空谈,踩虚脚,放哑炮。

  站在高山眺望远方,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也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需要改革带来的澎湃动能。改革再出发,是对过去40年最好的纪念;改革扬满帆,“中国号”巨轮正向着实现中国梦的光明未来破浪前行!(作者:钟经文 来源:经济日报)

查看余下全文
(责任编辑:符仲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