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冬·上海

2018-12-08 06:36 来源:经济日报

  上海只住一夜。我在这座城市曾经生活过四年,是我第一次所到达的远方和异乡。昨天飞机落地的时候天已经黑下来,今天可偷得一个早晨的闲了。

  初冬的清晨,街上安安静静,行人不多,正适合我沿街寻城。愚园路这一带还能看到老建筑的样子,与那些高楼大厦相比,这些老建筑无论从观感上还是尺度上都显得更宜人一些,是记忆中上海的样子。

  静安寺已经被高高的摩天大楼围起来,于都市的繁华中保持着早先的暮鼓晨钟。金碧辉煌的屋宇和周遭的玻璃幕墙相映生辉,屋脊上的神兽守望着墙外的霓虹,湿漉漉的石板路映射着淡淡的天光。寺前雄踞的石狮子威武地守望着林林总总的大千世界,看人们来了又去,去了又来。

  在闹市中有这样安静的所在实在是件难得的事情。寺庙的名字也是这个区的名字,晨早的骑行中品味“静安”二字,感觉很是贴切,穿过熟悉又陌生的街道时感受的不正是喧嚣中的平静和浮躁中的安详吗?

  天光渐亮,街边的小吃店开始上人,行色匆匆的人们暂时停下脚步,一天的日子从一份早点开始,很多人边走边吃,开始上演起大都市的快节奏。

  不管在哪个城市,也无论在哪个国家,我很容易被路边的小吃店暖到心软。就像这街角冒着热气的馒头店,笼屉摞得高高的,店家和老主顾们聊着天,完全是熟络的画面。顺便说下这上海的馒头和北方有区别,北方人分得很清楚,有馅的叫包子,没馅的叫馒头,而在上海则统统称为馒头。菜馒头是菜包子,肉馒头是肉包子,就连“生煎包”和“小笼包”也会说成生煎馒头和小笼馒头。淡馒头应该是留给没馅的发面馒头的名号了吧。所以大家再到上海想吃包子的话,别忘了要找馒头店呀!

  老城有老城的味道,老城也有老城的故事。气质这东西学也学不了,岁月累积起的厚度和时光打磨出的光亮如老火靓汤,料用的不足出不来味道,功夫用的不足又达不到火候。上海街边随便一处老房子若是腹中没点诗书文墨便觉得对付不了,书到用时方恨少呀!

  出门前我查了地图,发现常德公寓就在离我的住处不远的地方。常德公寓原名叫作爱丁博格公寓,位于常德路195号。这座八层的钢筋混凝土房子1936年就建成了,曾经是静安寺地区最高的一栋建筑,从这里可以望得到百乐门。这样的房子在上海称不上特别,普普通通的公寓而已。但这里住过的是大名鼎鼎的张爱玲。据说张爱玲创作生涯中代表作大都在这里诞生。我读过的和我没读过的,《沉香屑第一炉香》《红玫瑰与白玫瑰》《金锁记》《倾城之恋》等等,公寓里铭记着那个时代绚烂的风采和情怀。

  我并没找到写在这栋建筑上的任何关于张爱玲故居的文字,但我还是愿意从这栋寻常的建筑当中去寻觅那种气场。楼下倒是有一间小小的书店,给了我一些感触。书店的橱窗上写着的内容是海派作家淳子的《花开》《花落》,说的是张爱玲上海的三十年和美国的四十年。上海是张爱玲眼中唯一的都市,旧屋是她文字的原乡,淳子在张爱玲与上海的邂逅的讲座中讲过,张爱玲用最短的时间和最足的光,点亮了沉寂孤岛的文坛。她还说,张爱玲是一口井,你去打捞,捞起的是一座城——上海,寥寥数语道白了张爱玲与这座城市的渊源。

  由于我到的时间太早,这间书店并没有开门。我隔着玻璃橱窗拍到了里面的场景。我看到了在幽暗的光线里书架上的那些书和那些书桌以及皮质的椅子,仿佛把我带回了那个年代。幽暗的灯光里,我可以看得到张爱玲的肖像,那是一副顾影自怜的样子,在时光里变成了一张老照片。“因为爱过,所以慈悲;因为懂得,所以宽容。”

  我就这样沿着有历史感的街道骑行。两边的楼房都是几十年以前的样子,人们在路上慢悠悠地走着,这样的场景可以轻而易举地把我带回从前。隔着一条黄浦江,我还看到陆家嘴浦东地区那些经典的地标建筑。就在并不遥远的过去,我在上海生活的年代,那里还是农田。

  一切还有从前的影子,一切都有了诸多的改变,时光荏苒,我们就这样从过去走到了现在,又从现在的光阴里,静静地感知着未来。我对这座城市的热爱,一直没有改变,爱是经得起平淡的流年。路边浓荫蔽日的林荫道,红砖砌成的老房子,记载了时代变迁的新建筑……光阴的流转是那么的漫长,其实又只是转瞬之间。(李奉利)

查看余下全文
(责任编辑:王炬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