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上网来·经济大讲堂】乡村振兴要规避“一刀切”、“盆景化”等倾向

2018-12-04 08:50 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基于“三农”问题是当前中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最突出表现的科学判断,基于对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深入发展阶段处理工农城乡关系国内外经验的科学总结,是新时代我国做好“三农”工作的总抓手。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过程中,应努力规避几种倾向:

  规避战略问题战术化倾向,加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顶层设计。如果不重视全局性、关键性、方向性的战略谋划及其影响,只重视特定行动的战术安排,甚至仓促行动,就很容易出现方向性失误,出现“效率越高,问题越大、越容易错失机遇”的情况。从以往相关经验教训来看,此类战略问题战术化现象主要表现为“目标不清决心大,方向不明考核多”“缺乏总体考虑,热衷于碎片化行动”。有些地方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追求“速战速决”“立竿见影”,甚至喜欢打“运动战”,缺乏打“持久战”的准备,也是战略问题战术化的突出表现。

  规避发展目标理想化倾向,积极稳健地推进乡村振兴可持续发展。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既要积极,又要稳妥扎实有序;既要有适度的高标准和严要求,又不宜吊高胃口,抑或开“空头支票”。如果好高骛远,要求过高,或基于过分浪漫化、理想化预期,追求一些不切实际的空想甚至违背规律的目标,不仅最终难以实现,还可能形成政策误导,扭曲经济社会发展的动力机制,削弱实施乡村振兴的可持续性。

  规避振兴方式单一化和“一刀切”倾向,着力推进乡村全面振兴和多样化、特色化振兴。乡村振兴方式单一化,较为突出的表现是,把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过程简单等同于推进村庄建设的过程,导致乡村振兴的过程难以有效体现“以人为本”和可持续发展。同时,乡村振兴不等于地域空间意义上的所有乡、所有村“一刀切”地振兴。部分村庄的萎缩或消亡,可以为另一部分村庄更好、更可持续地振兴创造条件。简单化、“一刀切”地要求所有乡村都能实现振兴,可能事与愿违,甚至对经济社会的可持续性发展带来严重的负面影响。

  规避政策支持“盆景化”倾向,使广大农民在共商共建共治共享中有更多获得感。所谓政策支持“盆景化”,即政策支持普惠不足、特惠有余且强度过大,通过短期高强度的政策支持和公共资源配置,人为营造政策“高地”,导致支持对象对政府投入过度依赖甚至丧失自我发展的能力,相关试点示范亦缺乏复制和推广价值。规避政策支持盆景化倾向,要注意政策创新的可持续性和政策倾斜的机制化,尤其是在加强财税金融支持方面“宜用温火”、“忌用猛药”,防止政策“大上快下”带来乡村振兴的“大起大落”。

  规避“三农”配角化倾向,要有效辨识乡村振兴的引领者、参与者。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必须坚持农民主体地位。但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过程中,坚持农民主体地位,不排除调动一切积极因素鼓励其他主体发挥作用的必要性和可能性。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离不开农民的增收致富,离不开农民的全面发展。有些经营主体在参与乡村振兴时,代替“三农”而非依靠“三农”,很可能导致农民由乡村振兴的“主角”变成“配角”。

  (作者:中国宏观经济研究院产业经济与技术经济研究所副所长 姜长云)

查看余下全文
(责任编辑:马常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