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保监会李均锋:银行业金融机构“难贷款”和农村“贷款难”并存

2018-12-03 10:45 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

  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北京12月3日讯(记者 李月华)12月1日,中国银保监会普惠金融部主任李均锋在“第三届新金融高峰论坛”上表示,农村金融服务存在一些问题和困难,主要表现在:现有的金融产品和服务方式不能很好地满足新型农业和农村发展需求;为农村地区提供信贷服务成本高、风险大,农村金融服务可持续性面临挑战;农户和农村小微企业信贷可得性仍然不足,银行业金融机构“难贷款”和农村“贷款难”问题并存;农村金融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有待提升,信用信息未能有效整合,信用体系建设仍需加强。

  银行保险业推进“三农”金融服务取得成效

  李均锋在发言中指出,从各项统计数据来看,银行保险业推进“三农”金融服务取得了积极成效。

  一是农村金融服务的覆盖性和便利性大幅提高。目前,银行业网点乡镇覆盖率和基础金融服务村级覆盖率均达到96%,保险网点乡镇覆盖率达到95%。农民人均拥有的银行账户数约6个,银行卡人均持卡量约3张。基本实现了基础金融不出村、综合服务不出镇。

  二是涉农信贷投放大幅增长。截至2018年9月末,全国涉农贷款余额32万亿元,占各项贷款24%。其中,农户贷款余额9万亿元,56%为经营性贷款。

  三是农户融资服务覆盖面不断扩大。目前中国的农户数量大概是2.2亿户,约8000万农户获得了信贷,其中建档评级农户占比约60%,授信农户占比约38%,有贷款余额的农户占比约30%。

  四是精准扶贫信贷力度加大。目前,扶贫小额信贷余额2570亿元,支持建档立卡贫困户646万户,覆盖约28%的建档立卡贫困户;扶贫开发项目贷款余额4092亿元。

  五是农村金融降成本效果明显。今年以来,在加大涉农信贷供给的同时,信贷成本持续下降,三季度涉农贷款利率较前两个季度下降约1个百分点,实现“量增价降”。

  六是农业保险覆盖面持续扩大。我国农业保险市场规模已居亚洲第一、全球第二,三大口粮作物平均承保覆盖率超过70%,承保农作物品种超过210种,覆盖农、林、牧、渔业的各个方面。农业保险参保农户数量2亿户次,承保农作物21亿亩,占农作物播种面积的84%;提供风险保障2.8万亿元。

  推动金融机构做好支持乡村振兴大文章

  李均锋表示,金融支持乡村振兴,关键在于深化改革,加强创新,核心是抓好两个领域的创新。

  一是深化改革,推动体制机制创新。创新金融机构服务乡村振兴的体制机制,要建立完善内部经营体制和激励约束机制,切实落实三农事业部或普惠事业部“五个专门”经营机制,优化流程,提高效率。创新信贷供给机构合作机制,各类型金融机构要结合各自定位和特长,在客户细分、信贷期限、投入领域等方面深化改革,形成多层次、分工明确、相互补充、各具特色的适合农业农村的金融服务体系。创新增信与风险分担机制,要针对农业农村特点,创新金融产品,完善抵质押贷款产品,充分发挥信贷+担保、信贷+保险+期货的风险分担作用。

  二是利用技术,推动产品和服务模式创新。在风险可控前提下,金融机构在农业农村领域要灵活运用互联网技术,实现线上线下结合,降低乡村金融服务获得成本,解决物理覆盖空白和乡村长尾客户、特殊群体的金融服务难题。利用大数据技术提高获客能力,解决信息不对称问题,在风险评估、风险控制方面发挥积极作用。通过技术如人工智能等解决成本效率问题,增强农村金融服务的便利性。

  李均锋认为,乡村振兴作为重大国家战略,打的是持久战,要做到久久为攻。金融支持乡村振兴要实现可持续发展,需要相关部门从财税政策保障、货币政策保障、土地政策保障和信用体系建设保障四个方面,完善乡村金融配套政策和基础环境,为金融支持乡村振兴保驾护航。

  财税政策方面,要通过发挥财政金融合力,健全风险补偿和分担机制,实现涉农金融业务的商业可持续,形成长效机制。要推动现行的涉农贷款财税优惠政策落地见效。

  货币政策方面,要推动现有的支农再贷款、扶贫再贷款等专项倾斜政策发挥作用,进一步完善涉农资金供给体制,补充银行资金来源,合理降低银行资金成本,提高银行可持续金融服务能力。

  土地政策方面,要围绕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和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健全农村承包土地经营权、农民住房财产权、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使用权等涉农新型产权抵押、登记和流转体系,使新型产权定价合理、有价有市,为新型产权抵押贷款提供基本制度保障。

  信用体系建设方面,要推动农村征信体系建设,依托全国信用信息共享平台,整合工商、税务、司法、环保、水电缴费等信息,建立健全农户信用档案,完善农村信用体系建设。同时,要加大对农村地区信贷违约行为的惩罚力度,对打击非法集资和逃废债行为作出制度性安排,保护金融机构合法权利,净化乡村金融生态环境。

查看余下全文
(责任编辑:马常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