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藏淘宝第一店”背后:更多线上、线下产业生态正在被淘宝重构

2018-08-13 18:12 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

  每年七、八月,是318国道川藏线最变幻莫测的季节,一路的蓝天和草甸,可以在瞬间变为雷雨和泥泞。但雨季带来的滑坡与泥石流阻挡不了骑行爱好者对拉萨的向往,自2014年起,每年有近5万人踏上这条“天路”,体验骑行的艰辛与快乐。

  这是十年前没人敢想象的盛况。川藏线这条中国深具浪漫主义色彩的精神旅途,当时还只有少数专业人士和搏命的冒险者才敢踏足。直到2009年“进藏淘宝第一店”上线,以淘宝为代表的互联网力量改变了这一切,如今省吃俭用一点,5000块不到就能骑完川藏线,比“前淘宝时代”能省一半。

  40岁的波尔是国内骑行圈的名人,以他名字命名的“517318波尔店”,提供了包括攻略、驮包、手电、头盔等在内的各类骑行所需。与波尔同期,一大批骑行户外淘宝店也在这一时期涌现,共同组成了骑行进藏的信息和物资枢纽。

成都一间二层小楼内,是波尔淘宝店的仓库。每年有几千人从这里出发,沿318骑行至拉萨

  通过淘宝平台,原本专业的骑行攻略、装备现在所有人都触手可及,“骑行川藏”这个此前几乎不存在的需求,就这样被淘宝创造了出来。这些淘宝店聚拢起无数普通骑行者,这群人更带火了川藏线两边村民的生意。

  通过淘宝展现个性,帮助普通人发掘新奇场景,进而拉动线下产业,形成新的商业生态--这样的创造在淘宝上俯拾皆是,“川藏线”的变化只是其中一例。从山东菏泽大集的演出服装到苍山洱海边的银饰加工,从江苏灌云的内衣小镇到浙江义乌小商品市场的转型……这些都是淘宝不断创新的生动注脚。

  普通人在淘宝上找到归属和认同,开启新的生活方式;消费者在这里发现新的场景,个性需求得到满足;各种线上线下产业也经由淘宝的驱动,不断融合、重塑、升级。各种力量在淘宝汇聚,15年来深刻地改变了每个人的生活方式。

  “进藏淘宝第一店”,把“天路”拉至人间

  2009年,从国企辞职的骑行爱好者波尔在淘宝开设“517318波尔店”,首款产品是其亲身撰写的“川藏骑行波尔攻略”,攻略中首次将2100公里的川藏骑行标准化,行程被固定为25天,同时标明沿途补给和食宿点。攻略之外,波尔店主营进藏骑行相关的全部装备,被进藏者誉为“进藏淘宝第一店”。

  波尔店的出现,通过打破信息壁垒、提供标准化行程攻略的方式打破了川藏线的神秘感,大大降低骑行者的心理门槛。与此同时,骑行者通过淘宝店能便利地获取物资和补给,降低了实际成本。如今从波尔店出发,5000不到的预算便能完成川藏线的骑行,成本几乎是前淘宝时代的一半。

有了攻略和淘宝,在信息和装备的支持下,越来越多的骑行者踏上318国道,挑战自我

  与波尔同期,一大批骑行户外淘宝店也在这一时期涌现,共同组成了骑行进藏的信息和物资枢纽。在成都,便有不下十家淘宝店为进藏者提供物资和服务,波尔是其中最大的一家。

  围绕这些淘宝店,他们结成社群,交流讨论,总结出更多信息、开辟更多路线。山村里走出来的小年轻、刚学会骑车的大学生都能借助淘宝征服“天路”,甚至还衍生出直播赚打赏费的“新玩法”。“川藏骑行热”逐渐成了气候,变成了产业,而它的规模效应甚至还带动了沿路经济的发展。

  原本只依靠松茸、虫草和牦牛维持生活的沿线藏民,不少已经转向了餐饮、食宿为主的服务业,收入大大提升。甘孜藏村相克宗的一家藏族客栈,年收入已接近百万。络绎不绝的骑行客也带来了外界的信息,客栈老板的三个女儿受此影响,均已走出藏区求学就职,一家人的命运由此发生改变。

  新华村老银匠的淘宝生活:从“讨生活”到“单子排到半年后”

  把318国道从“天路”拉至人间并不是个例。在联动线上线下、开辟全新产业生态的过程中,淘宝成了每个人开启互联网生活的入口。

  在云南大理州鹤庆县,有一个新华村,这里住着一批老银匠。这群曾经踏雪过山的老匠人,一边守护着千年传承的技艺,凭借“一张打”的盖世绝艺笑傲江湖,一边则用互联网和淘宝店,把自己的匠心和手艺传向世界。

淘宝店的出现,帮助新华村的老银匠们找到了新的销路,改变了过去挑着炉子打银器谋生的路子

  在开淘宝店之前,新华村的老匠人几乎都有挑着炉子,在川、滇、藏等地区打银器的经历。直到银匠村和互联网经济相结合,这群老匠人才不用走村串户讨生活,而是在家潜心修炼,传承技艺。老师傅寸之昌在接受采访时所说,他每天只能打一只手镯,全年无休也就365只,“很多时候客人的单子都要排到半年之后。”

  一方面,淘宝给了新华村老匠人这样的卖家群体展示古老绝技的平台,让他们开启全新的互联网生活;而在另一端,淘宝凭借个性化推荐等技术,把这种几乎快不为人知的技艺和产品精准地传递给用户,创造了大量新的消费需求。

  义乌全民电商背后,是淘宝驱动的产业升级

  而在一些原本产业发展就较为完善的地区,淘宝的不断创新也带来了新变化。像浙江义乌,淘宝的驱动正在重塑线下业态,帮助实现产业升级。

  在义乌这个“世界小商品之都”,实体摊位和淘宝店铺已经成了不少商家的新标配。线下的庞大市场规模奠定了线上交易发展的基础,义乌正经历着从全民经商到全民电商的转变。

  朱庆玲是义乌小商品市场的一位店主,在一个看似普通的小隔间里,陈列了超过8万种不同的小饰品。

  2005年,朱庆玲开始在义乌专注生产欧美饰品,随后几年在1688平台发力。目前,朱庆玲创办的奈珠饰品厂,承接了淘工厂的业务,年销售额达2000多万,淘宝上很多爆款饰品,就出自奈珠饰品厂的工人之手。

  河北保定人王龙飞和父亲在义乌经营着健身器材生意,2010年,在朋友的鼓励下,王龙飞把生意做到了淘宝店上。“我们的很多商品在一些县级市、农村根本找不到,没有电商的时候,大家可能就算了,不买了,但是有了电商,潜在的需求出现了,也更容易被满足了。可以做的生意总得来说还是变多了。”

  在淘宝上,王龙飞第一次认识到,和消费者打交道,不仅要做生意,更要做服务。通过淘宝平台,王龙飞能更好地与消费者接触,分析他们的需求,也提供个性化的服务,最终甚至聚拢起了一批粉丝。到现在,王龙飞的淘宝店销售额已经超过了父亲的实体店。

  统计数据显示,2017年义乌全市电商交易额达2220亿元,同比增长25.30%。人们印象中的小商品之都,正借力淘宝开拓新的市场,成为产业升级的新样本。

  15年来,淘宝早已脱离了电商平台的传统定义。借助个性推荐、淘宝头条、淘宝直播、微淘等技术、产品创新,淘宝更好地连接了消费者与内容、消费者与商家、商家与内容,创造出一个个新的消费场景和消费需求。

  这些发生在线上的创新,通过淘宝的巨大商业影响力进一步辐射,驱动着线下产业的重塑。

  随着越来越多的新业态在淘宝上出现,线上线下融合速度大大加快,可以预见,淘宝将在国内产业转型升级的浪潮中扮演更加重要的角色。这既是淘宝不断创新背景下的“水到渠成”,更是主动扛起的社会责任与使命担当。

查看余下全文
(责任编辑:冯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