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10年来我国每年心外科手术量增长超1.6倍

2018-08-12 08:36 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

  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北京8月12日讯(记者吴佳佳 通讯员胡洋)近十年来,我国每年心外科手术量从8万例增至21万例,增长超过1.6倍,77家大医院的搭桥水平有显著进步,搭桥患者院内死亡率降至2.2%,与美国不相上下。在日前举办的中国心脏大会上,国家心血管病中心主任、阜外医院院长胡盛寿院士介绍,从1990年到2016年期间,我国医疗可及性和医疗质量明显提升,进步幅度位列中等收入国家首位。

  胡盛寿介绍,我国心血管领域的器械研发近些年发展迅速,第三代全磁悬浮人工心脏植入术的研发与应用已取得突破性进展,由中国自主研发、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人工心脏,许多关键性能比前代产品有了大幅度优化。十几年前,我国人工心脏还一直依赖进口。冠状动脉支架产品发展成熟,已经基本实现了进口替代。其他国产心血管创新医疗器械已陆续获批上市。

  阜外医院心脏移植技术已处于国际领先地位,心脏移植30天存活率达到95.3%,高于国际92.5%的平均水平;阜外医院的心脏移植后五年、十年的存活率已经分别达到88%和78.8%,高于国际平均水平的72.1%和56.1%。

  胡盛寿指出,尽管经过了40年改革开放的积累,中国医疗水平大幅提升,但随着生活方式的改变,我国心血管发病仍然呈上升趋势,心血管疾病危险因素控制形势严峻。

  胡盛寿认为,从专业层面而言,更需要构建一个学习型的医疗体系,客观反映医疗资源的使用效率,找到问题并及时反馈给医院和医生,持续进行自我更新和改变。这将进一步完善我国心血管疾病的医疗质量评价体系,最终以最小的花费,让数亿中国心血管疾病患者取得最佳诊疗效果。

  他认为, 在医院层面,应做到:全面提升医疗质量和服务能力,医疗品质“以数据说话”;深入挖掘规范化和个体化诊疗证据,大数据+人工智能辅助决策工作满足医院和基层的需要;创新专科协作,促进应用推广效率,解决远程会诊“可持续改进”、“可自我提升”的问题;创新医联体,拓展覆盖范围和合作层次。

  在社区层面,胡盛寿以我国基层高血压管理推动全国“五统一”(管理统一、工作绩效考核统一、民众健康宣教关键知识点统一、医生培训认证统一、质量考评体系统一)为例指出,临床指南制订、人员培训考核认证、诊疗数据收集分析以及质量评价反馈这四个方面是提高基层能力和质量的核心策略。在适宜指南、互联网培训、基层高血压管理门诊实时记录系统以及针对性分析和定期报告的帮助下,应致力于解决有据不依、无据可依的现状。

查看余下全文
(责任编辑:王惠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