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喻时代”安生哲学

2018-08-12 06:17 来源:经济日报

  上有老、下有小的一代人,在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夹缝中间怎样左右逢源?其实帮助父母与帮助子女与新技术相知相处的方法,并非没有共通之处

  一边是“处心积虑”和孩子争夺“手机控制权”,一边要苦口婆心第一千零一次给父母讲朋友圈鸡汤科普文不可信,这个在三代同堂之家的常见场景,其实背后蕴含着某种文化迁徙的深远变化。

  人类学家曾经将人类社会分为“前喻文化”“并喻文化”和“后喻文化”三个时代。“后喻时代”的突出特点就是知识的传递不再局限于由长辈传递给晚辈,晚辈也在同时向长辈传递知识和培养能力。

  这就正好能解释在移动互联网时代,我们与父母子女三代人相处中的某种“尴尬”:在向下的方向上,我们以惯性希望引导子女,但这些“数字时代的原住民”对移动互联网的了解和理解未必差于我们,想以权威压人多半要“无功而返”;在向上的方向上,我们的父母虽然感受到了技术带给生活方式的巨大变化,但同样的惯性让他们也在该不该开口求助中左右为难。

  上有老,下有小,在夹缝中该如何生存?其实帮助父母与帮助子女与新技术相知相处的方法,并非没有共通之处。

  首当其冲的还是了解。你知道你的父母上一次网购了什么东西,从什么渠道阅读新闻吗?你知道你的孩子玩什么游戏,在什么平台上和同学朋友交往吗?毫无了解就指手画脚从来都令人厌烦,在提出建议之前,需要评估对方的知识、能力和习惯。更重要的是,了解什么是他们对网络最大的诉求,娱乐还是社交?他们想得到什么?

  尽管对“网络热词”的了解我们可能不如孩子们,微信表情的拥有量也不如父母,但和他们相比,我们与网络时代的相处毕竟在时间上更有优势,这种优势带来的是经验,也是鉴别力。当今这个时代,不管是子女还是父母,想要把他们完全与网络隔绝并不现实,重要的是将我们的经验和鉴别力传递给他们,提升他们做出判断和选择的能力。

  比如,父母的信息获取渠道依然主要是基于熟人社会的,转发鸡汤文对他们来说,甚至是社交一大组成部分,但我们依然可以向他们推荐靠谱的公众号和科普作者,帮助他们成为自己圈子里的“意见领袖”;而对于孩子来讲,游戏也并非毫无意义,笔者一个朋友就是资深游戏迷,他就表示:“我小时候好多知识其实就来自于游戏,重要的是帮孩子选择游戏,建立什么是好游戏的评判标准。如果一个孩子从小玩《荒野之息》《奥德赛》长大,我不相信他将来会沉迷于‘新手就送屠龙刀’这种烂游戏。”

  积极参与家人们的网络生活,为他们“出谋划策”,一旦你的建议与推荐得到认可,也就意味着彼此信任感的增强。当你在父母和子女网络生活中拥有越来越多的“话语权”,也就成为他们与互联网亲密接触的“强大后盾”。父母会更放心大胆地向你请教,也会更有信心尝试新的互联网应用;小朋友也会更信任你,愿意与你分享自己的“小秘密”,并且在如何使用网络来学习和娱乐上,更容易采纳你的建议。

  在另一方面,“后喻时代”的生存法则又并非只能在手机和平板电脑上做文章。中国社科院的一项调查显示,中老年人对网络社交诸如老乡群、同学群、战友群等的热衷,其实也正是现代生活中,代际交流因为地域、时间所限而不断减少的一种代偿。孩子们对父母干涉自己网络生活的一个最主流的反应就是,“他们一回家就玩手机,为什么不让我们玩?”虽然时代在变,人们的生活方式在变,但维系代际关系的核心依然是高质量的陪伴。当你抱怨父母和子女使用网络的习惯不符合你的预期时,是否也想过网络也在不断诱惑着你,也在侵蚀着你与家人相处的“碎片时间”?当我们规定孩子每天只能玩半小时游戏时,有没有想过也给自己一个规定,每天半小时,放下你的手机,专心致志地和家人们相处,倾听他们的声音,和他们共同创造美好的回忆。

  “后喻时代”给人们的挑战,并不仅仅是知识的流向,也在于代际关系不可逆转的改变。但我们依然能够拥抱变化,找到自己的位置,建立新的相处法则,扮演好自己的角色。这也许不失为一种“后喻时代”好的安生哲学吧。(陈 静)

查看余下全文
(责任编辑:王炬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