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河北十七道沟村精准脱贫苦寻“良方”

2018-04-25 11:10 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

  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北京4月25日讯(记者刘 慧)贫穷有时超出人们的想象。在与北京接壤的国家级贫困县丰宁满族自治县五道营乡十七道沟村,坐落在燕山北麓大山深处,全村432户村民居住在破旧的砖石房子中,几十年如一日地过着贫困不堪的日子。为了摘掉穷帽子,十七道沟村实行整村异地搬迁,挪穷窝,改穷业,拔穷根,换新颜。但是,对于一个一穷二白经济底子特别薄的深度贫困村来说,走出大山容易,安居容易,乐业却不易。精准脱贫是一个系统工程,十七道沟村至今还在探索的路上。

  ↑河北丰宁满族自治县五道营乡十七道沟村村民赵宗武、邵淑荣夫妇是村里的贫困户和低保户。图为76岁的赵宗武身患脑梗多年,说话不清,行动不便。本报记者 刘慧摄

  安居与乐业并重 走出大山天地宽

  在丰宁县头道沟村新建的幸福新村,14幢崭新的大楼巍然耸立,干净整洁的小区内,80岁的毕彩霞和村里的几位老人悠闲地晒着太阳聊着天。2014年6月,她和其他400多户村民从山区跑风漏雨的土石房子搬进了水、电、暖齐全的新楼,过上了以前想都不敢想的舒心日子。小区配套建设了村部、小学、幼儿园、卫生室、老年活动中心、商业街和文化广场,村民们彻底告别了上学难、购物难、就医难等一系列问题。

  然而,55岁的贾瑞霞感觉这样的日子过得很不踏实,自从搬到楼房以后,她就把老家的五六亩贫瘠的耕地流转了出去,因为效益不好又被退租了。种地没有效益,她偶尔到周边一些企业打打零工获得微薄的收入,生活没有保障。这也是搬迁户们普遍担心的问题。

  十七道沟村支书孙玺珉深信,乐业与安居并重,才能实现稳定脱贫。异地搬迁改善了村民的居住环境,村民心情舒畅了,心气高了,就脱贫了一半。但还要发展后续产业,为村民提供稳定的就业渠道,确保搬迁户老家收益有保障、新家脱贫有项目、公共服务有依托,才能让搬迁户真正实现“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

  ↑《我们在行动》公益扶贫小组成员东方卫视著名主持人陈蓉、SOHO中国董事长潘石屹、知名演员王宝强、郭碧婷来到河北丰宁满族自治县五道营乡十七道沟村开展为期三天的公益扶贫活动。本报记者 刘 慧摄

  十七道沟村一直没有像样的产业,村民主要靠种玉米、土豆等传统农作物和养一些猪牛羊,维持最基本的生活。要实现整村脱贫,单靠传统的种养业是行不通的,必须创新发展思路和发展模式,立足村里的资源优势和产业优势,超前谋划产业布局。地处大山中十七道沟村,生态环境优美,这是村里脱贫的最大资本。村领导初步规划高标准发展养殖业、种植业、林下经济,打造田园综合体,助推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

  经过几年谋划和发展,十七道沟村产业已经初具形态。从养殖业来看,肉牛和黑猪养殖已经形成一定的规模优势。弘农谷牧业有限公司总经理孙玺国是村里有名的养猪大户,他流转了4000亩土地建起了跑山黑猪养殖场,养殖规模达到400多头;孙玺珉投资建设了一个200头规模的肉牛养殖场;村民粱华、张福明夫妇发展育肥羊养殖,养殖规模150多只,还准备继续扩大养殖规模。从种植业来看,村里建起了党员产业示范基地,孙玺珉带头投资建设了80个蔬菜大棚,种植有机蔬菜,实行会员制,吸收周边城市的中高收入消费者为会员,生产的有机蔬菜直供会员,每斤蔬菜价格不低于10元。从林下经济看,主要是发展生麻、蕨菜、野生韭菜等山野菜,发展榛子、苹果梨、海棠、沙棘等产业。孙玺珉设想,最终要把十七道沟村打造成为一个集高效现代农业、休闲旅游、田园社区为一体的田园综合体,村里的耕地、坡地和沟沟岔岔将变成一个个美丽的花园、果园和菜园,春华秋实,百里飘香。

  但是,十七道沟村产业受到资金短缺、人才不足、市场渠道不畅等等因素制约发展缓慢,吸纳就业能力有限。产业脱贫任重道远。

  重振集体经济 实现稳定脱贫

  搬进新居的十七道沟村村民,已经在脱贫路上迈出了重要的一步。但是,仍然有一些没有劳动力的老年人、孤寡老人陷入深深的贫困中不能自拔。

  在十七道沟村幸福新村社区旁边的一处废弃的农家院内,81岁的于信老人正在用䦆头松土,准备种一些蔬菜土豆自己吃。他的老伴已经去世,唯一抱养的女儿也已经出嫁,一个人住在100多平米宽敞明亮的大房子里。他因为年龄大种不了地,就把老家的4.5亩地送给亲戚耕种,每月除了90元的养老金,没有任何经济来源。

  ↑为了带领村民致富,河北丰宁满族自治县五道营乡十七道沟村支书孙玺珉在村里建起了党员产业示范基地,带头投资建起了80个蔬菜大棚,种植有机蔬菜。图为蔬菜基地职工邱福祥在大棚里打理蔬菜。

  在幸福新村社区,像于信这样失去劳动能力的老人还有很多。80岁的毕彩霞,82岁的任喜兰,81岁的赵淑芳,81岁的丁桂英,80岁的薛凤云,向记者诉说着他们搬进新楼后的种种烦恼。生活开支增加了,村里承诺住进楼房三年之内免除电费、煤气费和取暖费,三年之后,这些费用将是一笔不小的开支,以他们现在少得可怜的养老金,根本无力承担。现在很多老人身体有病,因病致贫的担心让他们寝食难安。

  相较于搬进楼房的村民,现在仍然居住在山区的赵宗武、邵淑荣一家的生活贫困得让人心痛。他们坚持不搬家,主要是为了等待久未归家的儿子。8年前,他们唯一的儿子离婚后外出打工,至今杳无音信。76岁的赵宗武爷爷身患脑梗多年,说话不清,行动不便。70岁的邵淑荣奶奶患有严重的阑尾炎,无钱做手术。他们唯一的孙子赵宏伟椒今年14岁,在五道营乡中学上学。一家三口的生活来源,就是老俩口2000多元的养老金和2000多元的低保金。家里破破烂烂,没有一件像样的家具,东屋柜子上一台26英寸液晶电视,是有关部门前几年发的。西屋炕上堆放着几袋玉米,准备用来兑换面粉和大米。

  “解决这些丧失劳动能力的老人特别是孤寡老人的贫困问题,单靠政府的社会保障制度和社会上爱心人士的捐款,是远远不够的,必须创新拓展思路,扶持壮大集体经济,提升基层组织服务能力。”十七道沟村主任杨立明说。现在,村里没有任何集体经济收入,村里办公经费都由县财政拨款,去年县财政拨款3.8万元,今年增加到5万元,这些钱仅能维持村两委日常办公。只有村集体经济壮大了,才能让全体村民享有更好的教育、更稳定的工作、更满意的收入、更可靠的社会保障、更高水平的医疗卫生服务、更优美的环境,全方位提高贫困群众的幸福指数。

  为了发展集体经济,十七道沟村根据产业发展规划开展招商引资,引进大企业,创新探索“企业+村集体+农户”股份合作型的发展模式。去年村里引进北京二商集团投资肉牛养殖业,其中,北京二商集团占51%的股份,村集体占14%的股份,村民占35%的股份,国家给建档立卡贫困户每户5000元扶贫资金折算为股份,每年进行两次分红。孙玺珉表示,股份合作型发展模式能够有效激发村民脱贫的内生动力,实现村集体和群众“双致富”。未来他们将采用这种股份合作型模式,引进更多的大企业,打造田园综合体,不断发展壮大集体经济。

  内力与外力结合 凝聚脱贫正能量

  经济日报和东方卫视联合推出的精准扶贫公益节目《我们在行动》制片人兼主持人陈蓉邀请SOHO中国董事长潘石屹、知名演员王宝强、郭碧婷组成公益扶贫小组,来到十七道沟村开展为期三天的公益扶贫活动。他们认真走访贫困户,了解村里的产业发展。在拍摄的最后一天,他们举办了一场生态跑山黑猪订货会,现场销售220万元,潘石屹当场买了20万元的猪肉,此外还购买了两头黑猪,一头猪用来宴请村民,一头猪带回去给公司员工分享。

  十七道沟村村民对潘石屹、王宝强、陈蓉、郭碧婷等人抱有殷切的期望。他们希望这支公益扶贫小组能为村里的跑山黑猪养殖打开一条销路,为村里找到一个切实可行的产业脱贫方案。村民们对企业家潘石屹更是寄予厚望。在名誉村主任的公开竞选中,潘石屹高票当选十七道沟村名誉村主任。当潘石屹从村主任杨立明手中接过名誉村主任证书的时候,也接过了一份沉甸甸的责任。

  潘石屹在接受《经济日报》记者采访时说,他们有能力有信心让十七道沟村脱贫。他们经过几天的考察,认为跑山黑猪养殖是一个非常有前景的带动能力强的产业,会竭尽全力帮助跑山黑猪贫困村打开外销渠道,借助电商平台,把跑山黑猪打造成为一个知名品牌,提高当地村民的生产能力,实现家家户户增收,达到真正意义上的脱贫。王宝强对于建设具有当地风情的民宿及发展旅游业颇感兴趣,甚至考虑在当地搭建影视基地来带动休闲旅游业。“我们不是临时来帮助贫苦户的,而是要寻求一个长期脱贫的解决方案,让这个贫困村真正的脱贫,在这方面我们要下大功夫。”王宝强认真地说。

  ↑河北丰宁满族自治县五道营乡十七道沟村民以前居住的破旧房子。本报记者 刘 慧摄

  在潘石屹看来,贫困村要脱贫,要借助外力,更要激发村民脱贫的内在动力。他们当前要做的,就是在这个村子里找到一个有能力的人,让他来带动村民脱贫。孙玺珉无疑就是村子里那个有能力的人。他20多年前辞去村干部的职务,在当地贩卖过牛羊肉,后来到北京创办企业,成为一名成功的企业家,回乡投资农业,2012年当选为村支书,带领父老乡亲探索脱贫之路。他希望潘石屹等人的到来能为他们带来一些脱贫的思路和资源。

  在十七道沟村村委办公楼大门上挂着一个横幅,上面写着“精准扶贫,人人有责”几个大字,格外醒目。精准扶贫不只是政府的事情,也不是几个村干部的事情,也不是企业家的事情,也不是几个公益明星的事情,而是全社会人人都该承担起的一份责任。陈蓉表示,通过这个扶贫公益节目,可以集聚企业家和明星的力量,企业家可以充分发挥自己的优势,把现代企业经营管理模式或者管理经验植入到贫困村产业经济发展中,壮大村集体经济,带领全体村民脱贫,实现共同富裕。知名演员可以借助自己的知名度,提高贫困村的关注度,吸引更多的物流、资金流、人流流向贫困村。

  ↑河北丰宁满族自治县五道营乡十七道沟村幸福新村社区,14幢崭新的大楼巍然耸立。本报记者 刘 慧摄

  一直低调做公益的潘石屹,此番高调参与扶贫公益节目,有着更深更远的考虑。他认为,做公益和慈善需要大家把劲儿往一处使,需要政府、媒体和社会上有影响力的人一起行动。他希望通过这种高调的扶贫行为,引导城里有知名度的人、有社会地位的人、有财富能力的人、有聪明才智的人参与到扶贫中来,用可复制的模式帮助更多的贫困村脱贫。对于扶贫,潘石屹还有更深层次的思考。他认为,一定要把扶贫和扶智、扶志结合起来,传播文明是最大的扶贫。他们的到来,给贫困村带来的不仅仅是物质财富,更重要的是带来先进的知识和技术,是进步,是一种文明。当文明来到这个地方的时候,村民自己就行动起来了,就不需要扶贫了。

查看余下全文
(责任编辑:张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