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现最美铁路:太焦线上的“快”与“慢”

2018-04-25 08:58 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

  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焦作4月25日讯(记者 佟明彪)近日,中国铁路总公司组织了“发现最美铁路” ——“发现最美太焦 感受奋斗精神”活动,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记者随“发现团”一起体验了太焦线上的“快”与“慢”。

  郑焦城际“公交化” 上演“高铁速度”

  冯旭静介绍郑焦城际高铁。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记者 佟明彪/摄

  78公里,34分钟,这是郑州到焦作城际列车的行驶里程和运行时间,据郑州局有限公司郑州客运段高铁三队列车长冯旭静介绍,郑焦城际的开通大大缩短了郑州与焦作之间的时空距离,以前,从郑州到焦作的火车需要绕道新乡,全程143公里,需要2小时11分,相当于走了直角三角形的两个直角边,而且每天只有一趟列车。

  2015年6月26日郑焦城际高铁开通,打通了“三角形”的斜边,平时一天开行20趟,节假日还会增开。今年2月10日,郑焦城际开始“公交化”运行,列车全部更换为运载能力更强的CRH6A型动车,车厢座椅由原先一排5个座位,改为一排4个座位,中间过道更为宽敞,增加了站位量,每趟列车的载客量增加到了1200人。

  距离的缩短,速度的提升,运能的增加极大方便了两地间通勤和旅游的人群,冯旭静本人就是受益者之一,“我在郑州上班,家就是焦作的,以前回一趟家很发愁,回一次家都要在路上熬两三个小时,所以就一、两个月回家一次,现在方便了,我每天下班就回家。”

  郑焦城际上演的“高铁速度”为旅客提供了方便,也给铁路工作人员带来了挑战。焦作站党委书记在接受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记者采访时称,郑焦城际开通前,焦作站日均发送旅客2000-3000人,现在则达到了7000人,今年清明节小长假期间更是创纪录的突破了17000人,而即将到来的五一小长假对焦作站又将是一次不小的挑战。

  逢站必停“慢火车” 太行山区致富路

  6905/8次列车进站。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记者 佟明彪/摄

  刚刚体验了郑焦城际的“快”,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记者马上又感受了一次太焦线上的“慢”。6905/8次列车是行驶在新乡至长治北之间的一趟“小慢车”,自开通至今已近60年,它在沿途的20多个车站逢站必停,平均10分钟就要停车一次,也正是因为它的“慢”,才成为了沿途百姓的致富车。

  “小慢车”沿线农民乘车把自家种的姜和山药卖到山外。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记者 佟明彪/摄

  据介绍,这列火车沿途站点多是太行山里的各个村,是村民与外面交流的主要桥梁,村民花费很少的钱就可以把大山里的蔬菜、野果和家禽运到山外,换回其他生活用品,为脱贫致富创造了条件。列车上的一位农民介绍称,他每天都要乘坐这趟火车,把自家种的姜和山药卖到晋城,而像他一样的坐着火车卖农产品的农民最多时有200多位。

  除了运送旅客,这趟“小慢车”还曾是农民卖货的“信息站”。 新乡乘务中心主任罗晶对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记者说,她在这趟列车上工作了30年,在上世纪九十年代,由于当时沿线山区的信息闭塞,山里的优质农产品面临着买家想买买不到,农民想卖卖不出的问题,她就想到发挥列车接触面广、消息灵通的优势,将列车服务进行延伸。利用休班时间,带领车班职工走访市场、商店,重点了解小商品的生产销售趋势,同时收集乘车农民的相关农产品信息,在列车上开办了经济信息广播,为山区农民脱贫致富担任义务信息员,“那时候,沿线获加县的鲜花、博爱县的清华姜,都可以通过列车当天运到大城市卖个好价钱。”

  如今,山区的信息已不再闭塞,“小慢车”又用新的方式铺就着农民的致富路。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记者了解到,太行山区的旅游资源十分丰富,“小慢车”吸引着越来越多的游客来体验“慢生活”,山区的百姓也渐渐经营起了“农家乐”,有的村民一年下来能有四五万的收入,这趟逢站必停的“慢火车”真正把太行山区的绿水青山变成了村民的金山银山。

查看余下全文
(责任编辑:韩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