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味浓淡记录着时代变迁

2018-02-20 02:55 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

  “年味”是这些年人们常常提起的词汇。年味浓淡也成为人们春节前后的“热门话题”。很多人感到年味淡了,而且越来越淡。什么是浓浓的年味?年味是如何越来越淡的?仔细想想,人们对年味的感受,其实折射出的是时代变迁。

  人们怀念什么样的年味呢?有人常常回忆起那份对穿新衣服、吃好饭的期待。我也品味过那样的年味,到了大年三十下午,家里人才肯拿出准备好的新衣服给我们穿;过年的5天里,大家才能天天吃上饺子和馒头。在春节的日子里,到处响起鞭炮声,有时还是震耳的声响。这样的“年味”时常成为回忆。但是,回忆其实“过滤”了生活的艰辛。人们把吃穿这样简单的生活愿望都凝结在节日的期盼中,所以那时的春节显得那样令人期待,那样让人满足。

  时代的脚步已经走出很远。我们不知不觉告别了物质生活的贫乏。过年才能吃上的饭食出现在日常生活中,“缝缝补补”的衣服不再穿在人们身上。这个时候,大家突然发现,对过年的期盼没有过去那么急切了。那种在期盼中才感受得到的“年味”淡了。感觉上的这种疏离,让很多人回味起过去。在回忆中,留着那份期盼的甜美,却忘记了生活的艰难。屈指数数,与年味平淡相对应,如今我们的生活变得多么丰富。

  当然,年味浓淡也蕴含着文化意义。中国人的春节从来就充满浓郁的文化色彩。贴对联、吃饺子、守岁、放爆竹甚至磕头拜年都有着文化内涵。这些传统年俗带着我们祖先千百年来的农耕文明印记,温暖着我们的心灵,滋养着我们的精神。这种滋养在春节这样的节日里,是一次集中绽放。这些年,人们渐渐发现,文化“年味”也在变淡。住进单元楼房里的人们甚至不愿意贴对联,即使贴上了,内容也是千篇一律;吃饺子已经没有了过去的味道;外出旅游成为春节很多人的选择,还有谁肯“守岁”;禁放烟花爆竹逐渐“蔓延”到山区的小县城。这样的春节,是不是越来越没有了“年味”?

  品味这种变化,探寻变化的背后,我们看到的依然是生活变迁。传统的春节习俗是从农耕文明中形成和延续下来的。可以说,每一项习俗都是农耕生活的写照。最近几十年来,我们的社会经历了一次巨大转型,“工业”和“城市”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和广度来到我们祖辈生活的这片古老的土地上。顺应工业文明和城市生活,很多事物都不得不发生变化。这种变化从文化意义上说,在春节这样的节日中就是一次“集体汇演”,其结果便是让人们感到传统的“年味”淡了。

  年味淡了,提出的是一个社会文化建设的大问题。大多数人的生产和生活是文化发生和发展的基础。文化是人们的精神滋养和心灵家园。当整个社会都在转型,人们的生活方式已经发生了改变的时候,精神上我们却依然在回味过去那种“浓郁的年味”。让春节年味浓起来,是一种心灵的集体愿望。年味浓起来,绝不是要回到对吃饭穿衣这样一些物质需求的期盼中,而是要适应今天社会生活,培育新的节日文化,让人们在节日中感受到精神愉悦。社会文化建设正在成为人民的期盼,这对于我们这一代来说,任重而道远。(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记者 魏永刚)

查看余下全文
(责任编辑:秦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