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希淼:三方面发力助推去杠杆

2018-02-01 06:59 来源:中国经济网-经济日报

  高杠杆是宏观金融脆弱性的总根源,在实体部门体现为过度负债,在金融领域体现为信用过快扩张。银行业一方面要加大乱象整治工作,降低自身杠杆水平,另一方面要采取措施助推宏观杠杆率下降。

  银行业与实体经济相互影响,两者高杠杆率联系密切,风险相互传导和强化,甚至交叉感染。过高的杠杆率可能引发市场泡沫破裂,带来大规模的信用违约风险,触发“明斯基时刻”,甚至引发系统性金融风险。

  经过2017年综合治理,银行业自身杠杆率持续降低,有100多家银行主动“缩表”,同时实体经济部门去杠杆工作也取得成效。但是,国有企业负债率仍然偏高,居民部门加杠杆速度过快,政府部门隐性债务大量存在。银行业应充分发挥中流砥柱作用,提升服务效能,抑制扩张冲动,从三个层面助推去杠杆工作。

  首先,提高金融结构适应性。我国经济由高速增长转向高质量增长,银行业供给结构应随之调整和优化。一是产业投向结构,结合绿色经济导向、新旧动能转换作出相应调整,已投放到“两高一剩”等领域的资金需尽快调整并退出。二是客户分布结构,应将更多金融资源配置于符合政策导向、发展势头良好的客户,置换出经营效率低下、缺乏盈利能力的大中型国企,并主动配合地方政府整顿隐性债务。三是产品要素结构,加大产品创新,使利率、期限、额度等要素更符合市场实际需求,不断优化现有结构。

  其次,增强金融供给精准度。一是提升金融资源供给的有效性,避免向“僵尸企业”新增资金支持,通过多种方式加快处置不良资产,推动企业降杠杆。不违规为固定资产投资项目提供资本金,或向不符合条件的固定资产投资项目提供融资,更不接受空壳公司贷款、重复抵质押。二是提升金融资源供给的适度性,避免因过分强调支持实体经济,放大信贷投入,不顾企业实际情况盲目增大供给;也应避免因过分强调“破”“立”“降”,片面采取“抽贷”“断贷”等过激手段,造成“处置风险的风险”。

  再次,提升金融服务覆盖面。一是提升金融服务的广度。银行需充分运用大数据、人工智能、云计算等手段,增强金融服务可触达的企业、人群范围,特别是小微企业、“三农”客户,增强金融服务的可获得性。二是提升金融服务的深度。应充分发挥间接融资与直接融资的有机联系,推进投贷联动,通过银行业资金的介入,引导金融资本更多投向经济结构调整的重点区域、重点产业和重点客户,优化整体市场的融资结构,降低宏观杠杆率。作者:恒丰银行研究院执行院长、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高级研究员 董希淼

查看余下全文
(责任编辑:臧梦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