蓉平:成都实施“东进”战略要注意的三个细节

2017-12-06 12:50 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

  12月3日,《人民日报》头版头条位置对一个城市的发展探索进行了长篇报道。这篇名为《成都高起点谋划千年新变》的文章中说,“进入新时代,成都围绕建设全面体现新发展理念的国家中心城市,强力实施‘东进’战略,跨越城市东缘的龙泉山,规划建设一个‘新成都’。由锦江时代的‘两江环抱’到龙泉山时代的‘一山连两翼’,成都城市格局正迎来千年之变。”   

    从今年4月成都市第十三次党代会提出实施“东进”战略,到今日战略推进按下快捷键,“东进”在成都已成为耳熟能详的“热词”。毫无疑问,这个热词也将成为未来若干年对成都发展影响最大的关键战略。

  千年未变城址、未移中心的成都,如何解决日益严重的“大城市病”?四川省委常委、成都市委书记范锐平的说法是:成都别无选择,只有东进。让成都由“两山夹一城”的逼仄顺势转变为“一山连两翼”的开阔。

  此言不虚。国内外经验公认,单中心结构难以承载超大城市建设。而众所周知的事实是,成都中心城区已经跨越千万人口的超大城市规模门槛,且人口还在持续向传统的中心城区聚集。如今,成都一圈层核心区的人口密度已经达到1.4万人/平方千米,甚至超过北京、上海等一线城市。由此带来的交通拥堵、环境污染等“大城市病”已经成为这座以“生活安逸”著称的城市不可回避的严峻问题。按照成都市经信委的说法,成都在上一轮产业规划中工业园区规划349平方公里,但已用土地超过规划用地的90%,可发展空间已然受限。

  反观东京、北京、上海等大城市,在高速发展中都遇到了类似问题,并都打破了单中心圈层式的发展模式。比如,东京构建了筑波等新城,北京高起点规划建设雄安新区。天津提出的“双城双港,相向拓展”战略,将中心城区和滨海新区关系由“一主一副”调整为并重的“双城”。最显而易见的成效是,天津的交通拥堵指数在国内的千万级人口城市中最低。

  选在当前的时间点对城市空间做出重大调整,则是成都要实现建强区域中心城市、站稳国家中心城市、冲刺世界城市战略目标的必然选择。

  一方面,根据国内外经验,人口高速增长的超大城市形成期恰恰是调整城市结构的最佳时机。公开数据显示,2010年成都就已经进入了人口增速超过3%的窗口期。2010-2015年,成都市的人口增速达到年均50万人,大概是北京、上海高峰期的水平——即中心城区不断积聚的状态。成都必须尽快抓住这一窗口期,以空间重构来支撑国家中心城、世界城市的建设。另一方面,龙泉山以东的简阳纳入成都托管,从空间上为成都跨过龙泉山屏障、实现“东进”区域连片发展提供了载体。

  天时、地利,成都“东进”时不我待。

  但这样一个宏伟战略,其推进落实更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如何坚定不移、科学有效地推进“东进”战略实施,至少有三个细节需要注意。

  一是必须明晰和落实“东进”区域产业发展的“负面清单”,杜绝为追求一时结果而降低标准。“东进”的目的是为成都开辟永续发展空间,定位是“国家向西向南开放的门户城市、成渝相向发展的新兴极核、引领新经济发展的产业新城、彰显天府文化的东部家园”。“东进”区域目前仍拥有较大的土地、环境资源优势,但与中心城区相比发展仍不平衡。在这样背景下,要特别警惕一味追求发展速度、降低企业引进标准、防止低水平跑马圈地的短视行为。国内外“产业新城”变“产业空城”的例子很多,其根本原因就在于在发展过程中追求短平快的招商业绩,造成土地利用率低、工业污染大、产业项目低端。对“东进”而言,在一张“白纸”上绘图,本身拥有极好的条件来高点起步、高标建设,在产业引进时更要严把标准关,坚定不移地打造“先进制造业和生产性服务业”产业生态圈。

  二是既要坚持各组团定位分工,又要不同组团的链接和协同。“东进”区域涵盖“三城一心”,地跨高新、简阳、金堂、龙泉驿等多个区(市)县。在最近一次的调研中,成都再次明确了“东进”区域几个新城的定位:天府国际空港新城要着力打造以国际交往中心和国际消费中心为核心功能的国际化新城,提升成都的国际枢纽功能;简州新城、淮州新城则是“东进”区域产业发展主要承载地。这一“定位”明确了“东进”区域内不同组团的分工,未来则要进一步细化规划、坚持功能分工。在招商引资的压力下,目前各区县园区的同质化倾向严重。这就造成各区县为争取一个项目不断降低门槛、压价厮杀,伤害的最终是自身。处于起步阶段的“东进”区域,更是要警惕这一现象。与此同时,“东进”区域的空间布局不同于成都中心城区的“圈层拓展”模式,而是带状组团式布局。这样的布局方式,在发展初期要求更加注重组团间的联系,在基础设施、物流、人流等资源配置上更加链接和协同,才可能形成“东进”作为一个整体战略的成势推进。

  三是要坚持以筑城来聚人的发展逻辑,注重新城的公建配套。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指出,我们要建设的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成都市第十三次党代会上也提出,要建设美丽中国典范城市和高品质和谐宜居生活城市。在推进“东进”的过程中,更是要坚持将过去“产-城-人”的发展逻辑转向“城-人-产”转变,坚持通过筑城来聚人。统筹好生产、生活、生态三大布局,配套好医疗、教育、文化、体育、公园绿地等公共服务设施,提高城市发展的宜居性,才能提升对高素质人才的吸引力。只有吸引来高素质人才,筑巢引凤推动更多先进产业项目尽快落地。

  “九天开出一成都,万户千门入画图。”成都,这座古老与现代交融的历史文化名城,正在进行一场波澜壮阔的千年之变,必将书写新时代华丽转身的精彩篇章。(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

  

查看余下全文
(责任编辑:秦宇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