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迎十九大 网聚河南扶贫新变化】全域旅游开发成就尖山精准脱贫之路

2017-09-27 09:28 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

  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郑州9月27日讯(记者 邓浩)尖山风景区(原尖山乡)位于河南省郑州市西南、新密市区西北部的伏羲山区。在2014年时,尖山所辖12个行政村中,就有8个省级贫困村和3个郑州市级贫困村,全区建档立卡贫困户775户2988人。而到了2016年底,尖山已实现了整体脱贫,11个贫困村全部“摘帽”。尖山现有建档立卡贫困户18户51人。短短几年时间,这样翻天覆地的变化是怎么发生的?9月25日,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记者随2017“网上看河南”采访团一行来到了这里。

  “今年养了40箱蜜蜂,蜂蜜收入有3、4万元。”“去年买了摩托车,今年准备再添置两件像样的家具。”在楼院村的益农信息社内,58岁的村民阴亭告诉记者。阴亭原是村里有名的贫困户,2014年建档立卡。以前他曾经尝试过养猪、养鸡、种果树,但都没能成功,靠着家里的两亩地,一年收入1000多元。2015年9月,新密市委组织部的王晓磊来到楼院村当第一书记,让阴亭的生活发生了转折。

村民阴亭向采访团展示他生产的蜂蜜。(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记者邓浩 摄)

  在王晓磊书记和村里的帮扶下,阴亭2015年开始养蜂,蜂箱数量也从最初的4箱发展到了第二年的20箱,近2万元的年收入让他在2016年彻底脱贫。“感谢共产党!感谢王书记,还有村党支部、村委会,都没少为我操心。” 阴亭的话语发自肺腑。

  像阴亭这样的情况在尖山风景区并非个例。在坚持全域旅游开发大背景下,尖山利用独特的地理环境优势,积极探索发展山区区域特色经济,采取“公司(或合作社)+基地+农户”的方式,发展适度规模化种养基地,通过土地流转、聘用农民务工的方式,辐射带动群众发展土猪、柴鸡林下生态养殖和金银花、高山蔬菜种植等,使群众得到双份收入,户均增收2000多元。

  尖山是中药材“密二花”的故乡。目前,全区共成立种植和养殖专业合作社27家,发展“密二花”1300亩,“密二花”种植面积5亩以上的农户80多户,高山错季节蔬菜1000亩,蔬菜种植面积5亩以上的农户100余户,小杂粮600亩,建特色经济林示范点6个。

  据尖山风景区管委会党委书记刘红建介绍,按照新密市委市政府提出的全域旅游发展战略和建设郑州国家中心城市新密次中心的发展定位,近年来,尖山风景区管委会依托丰富的特色旅游资源优势,坚持全域旅游开发与精准扶贫、山区基础设施建设和特色农业发展相结合,积极探索以旅游开发带动精准扶贫尖山模式,争取郑州市区域特色经济项目资金支持,改善基础设施建设,引导社会资金参与扶贫开发投入,从而加快了山区经济社会发展步伐。当地人均纯收入也从2013年的1300多元,增长到了2016年的4133元。

刘红建书记在接受记者采访。(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记者邓浩 摄)

  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记者了解到,得益于总投资6000多万元的贫困山区区域特色经济项目,近年来,尖山风景区基础设施得到了极大改善,进而撬动社会资金25亿元投资旅游开发,建成了包括伏羲大峡谷和三泉湖这两个国家4A级景区在内的多个景区,以及房地产样板示范区,与此同时,伏羲古镇、风能发电、丽源生态观光休闲农业园区等重点项目加快建设,由此带动就业2173人,其中带动贫困劳动力就业脱贫1046人。

  据统计,尖山风景区的游客接待量从2013年的50万人次发展到2014年的150万人次、2015年的300万人次,2016年已突破500万人次,尤其是今年三月杏花节单日游客接待量突破15万人次,“五一”期间日游客接待量最高达到8.6万人次;全区的农家乐也由之前的48家逐步发展到现在的190多家,其中贫困户开办农家乐27家,直接新增就业服务岗位600个,增加群众直接经济收入1000余万元。

  对贫困户实行异地搬迁或原地安置,是已被实践证明行之有效的扶贫手段。杏苑社区里,一栋栋单元楼整齐排列,让人仿佛一下子回到了都市当中。在两居室的新家里,沙古堆村搬迁户张发松和他的妻子慎风珍接受了记者采访。

  “我家原来住的是石头房子,条件很差。在这里住得比原来好多了。新房水、电、气都有,社区往外的路也修了,在附近打工很方便,一年能挣一万多元。”坐在宽敞舒服的沙发上,张发松对现在的生活很满意。按照相关政策,他家4口人分到了这间90平米的新房。“邻居也都是沙古堆村的,经常一起聊天。” 慎风珍补充道。

村民张发松在接受记者采访。(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记者邓浩 摄)

  据了解,近年来,尖山引入社会资金,规划建设了杏苑、田种湾、伏羲古镇3个新型社区,其中杏苑社区和田种湾社区对拆迁群众原有住房全部实行1:1置换,按人均46平方米分配社区安置房,一期共分配安置房435套。

  而位于五虎沟村的伏羲古镇建设则是集扶贫开发移民搬迁、新型社区和旅游小镇于一体的精准扶贫新模式,重点对入住社区的贫困群众实施精准扶贫,在给予其扶贫政策资金补贴的基础上,再按照建筑成本价为其提供安置住房和门面房,使群众搬得来、稳得住、能致富,切实解决其后顾之忧。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全域旅游开发成就了尖山的精准脱贫之路。在我国脱贫攻坚已经进入关键期的大背景下,这样一种具有可持续性的开发式扶贫模式,无疑具有相当的借鉴意义。

查看余下全文
(责任编辑:秦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