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特色文化产业与扶贫攻坚(贵州)高峰论坛成功召开

2017-08-14 15:58 来源:CE.cn

  中国经济网铜仁8月14日讯(记者 成琪 魏金金)2017年是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关键一年,特色文化产业在遗产保护、文化传承和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过程中的作用更加凸显,在扶贫攻坚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为进一步促进特色文化产业助力扶贫攻坚,在中农办、国务院扶贫办、文化部等有关部门指导下,8月14日“2017特色文化产业与扶贫攻坚(贵州)高峰论坛”在贵州铜仁成功举办,开幕式由贵州省文化厅厅长徐静主持。

  论坛现场 中国经济网记者魏金金/摄

  据中国经济网文化产业频道记者了解,今年年初,贵州省文化厅出台了《贵州省文化厅文化扶贫行动计划(2017—2019)》,该《行动计划》以大文化助推大扶贫战略为行动目标,着力推进文化育民、文化励民、文化惠民、文化富民。在开幕上,贵州省副省长何力简单介绍了贵州省内贫困县的发展情况,详细介绍了贵州当地的历史文化积淀与山水文化,他表示,此次论坛的举办也将为今后贵州文化产业发展与脱贫攻坚的工作提供更多的正能量与发展思路。

  文化部科技司领导孙若风在会上强调,“十三五”时期是打赢脱贫攻坚的重要阶段。文化扶贫工作,作为当前文化建设的一项重点工作,不论是在国家社科基金艺术学重大项目招标选题的设置上,还是近几年全国艺术科学规划项目《课题指南》的制定中,文化部都把文化扶贫、精准扶贫列为重点选题和研究方向。在这样的背景下,举办此次论坛对于充分发挥文化在脱贫攻坚,特别是发挥贫困地区转变就地文化资源优势为经济发展优势有着重要的意义。

  国务院扶贫办政策法规司副司长夏长勇就目前我国脱贫攻坚的进展与形势作了详细介绍,他表示,党中央把脱贫攻坚摆到治国理政重要位置,当前四梁八柱的顶层设计已经基本完成,并建立了脱贫攻坚责任与政策、投入、评估、动员、督查体系等,重点工作稳步推进,包括开展了教育、健康、金融、交通、水利、劳务、危房改造、科技、中央企业等进入贫困地区,可以说,在一定程度上,十八大以来我国脱贫攻坚工作取得了重大进展。但不可忽视的是,当前工作也遇到了一些困难与问题,诸如资金使用,内生动力不足、硬骨头、形式主义、扶贫不精准等问题。他表示,作为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关键一年,2017年不仅要着力有效解决以上问题,更要进一步坚持精准扶贫,推广优秀典型案例,形成示范作用。

  中国传媒大学协同创新中心教授、博导齐勇峰围绕文化经济、特色经济与特色文化产业扶贫这一话题,从理论角度为大家带来了更多新的思考。在介绍文化经济的内涵和发展特点后,他认为当前文化与经济和社会生活处于全面融合的“文化生活”发展阶段,国民经济和社会生活基本实现文化化、艺术化、特色化、生态化。他说:“在新形势下发展特色文化产业,我们需要紧抓行业机遇,站在高起点去谋划区域特色文化产业经济发展战略规划,以创意、设计推动特色文化产业转型升级,跨区域跨行业配置优质文化资源。”

  从全国范围来看,贵州、云南和甘肃成了西部地区最贫困省份,如何借助时代契机,实现区域经济的快速发展?在华中师范大学教授、博导范建华看来,西部少数民族地区贫困的原因在于中国地理空间和相关历史原因,加之地域差异,发展不平等等因素,脱贫攻坚现实状况着实堪忧。但与此同时,相对东部地区, 西部地区是中国民族文化最聚集的地区,又是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聚集的“遗产走廊”,发展特色文化产业具有先天优势。他表示,西部地区特别是民族地区、边疆地区、革命老区、连片贫困地区贫困程度深、扶贫成本高、脱贫难度大、是脱贫攻坚的短板。而将西部丰富瓯菜的民族文化资源转换优势的特色文化产业,正是西部贫困地区实现精准扶贫的有效路径,目前只有发展特色文化产业,才能更好地助力脱贫攻坚,“文化产业发展的关键在于人才,面对如此优质的特色文化资源,西部地区优秀特色传承人不仅是发展特色文化产业的智力支撑,同时也是获得国际国内异文化消费市场的巨大支撑”。

  范建华同时指出,当前西部地区特色文化产业发展的困境在于产业集聚度不足,缺少龙头企业,缺乏战略眼光与工匠精神,同时也缺乏相应的国家政策扶贫的有效体制机遇。面对如此现状,政府观念的进一步开放,社会力量和资本参与形式多元化,体系化和可持续化的培训,以及“公司+艺人+农户”模式的广泛推广,都需要去做更多的工作。更重要的事,面对当前旅游大发展、特色小镇发展的新浪潮与时代机遇,如何与国际大市场接轨,如何利用资源,开发更好的文旅产品,创造成功的文化品牌,推动西部文化产业的跨域发展,需要每一位西部人认真思考。  

查看余下全文
(责任编辑:邵希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