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聚集的柏林勃兰登堡门。 经济日报记者 谢 飞摄
柏林动物园贴出的大熊猫海报。 经济日报记者 王宝锟摄
柏林施普雷河上的游船。 胡博峰摄
习近平主席对德国进行国事访问并出席二十国集团峰会,这是中国国家元首3年内对德国的第二次国事访问,这在中国外交实践中不多见,充分体现了中国对德国和中德关系的高度重视。这次访问既是对德国的双边国事访问,又是一场以G20为多边舞台、开展首脑外交的重大外交活动,对实践中国特色大国外交具有深远的意义和影响。
近日,中国驻德国大使史明德在接受《经济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此次习近平主席访问德国,是中国国家元首3年内对德国的第二次国事访问,这在中国外交实践中不多见,充分体现了中国对德国和中德关系的高度重视。
记者:今年是中德建交45周年,如何评价当前的中德关系?习主席此次访问对中德关系发展有怎样的重大意义?
史明德:今年是中德建交45周年。45年来,中德关系虽然有过起伏和低谷,但总体上保持了持续发展的势头,给两国和两国人民带来了实实在在的好处,在中欧关系中发挥着引领和稳定锚的作用,是名副其实、互利双赢的全方位战略伙伴关系。
45年来,中德关系发展硕果累累。一是高层交往日益密切。双方领导人互访从几年一次到一年数次,每次访问都为中德关系带来了实质性的推动。二是关系定位接连提升。短短几年,就从在中欧全面战略伙伴关系框架内建立具有全球责任的伙伴关系,提升为全方位战略伙伴关系。三是对话合作机制从无到有,迄今建有80多对重要合作机制。
习近平主席此次访问既是对德国的双边国事访问,又是一场以G20为多边舞台、开展首脑外交的重大外交活动,对实践中国特色大国外交具有深远的意义和影响。
记者:中德经贸关系一直是中德双边关系的亮点。您如何评价当前中德经贸关系的发展现状?您认为中德经贸关系成功的要诀是什么?
史明德:中德经贸关系已形成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合作格局,正处于提速升级的新阶段。德国是中国在欧洲最大的贸易伙伴,中国于去年成为德国最大的贸易伙伴。中德贸易额占中国与欧盟贸易总额的三分之一。德国看好中国市场发展潜力和经济增长前景。中方也重视引进德方的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双方均主张通过建设性对话与磋商解决两国间的贸易摩擦等问题。
建交45年来,中德经贸合作,犹如合抱之木,生于毫末,如今已长成参天大树。首先,两国经济的高度互补性使中德经贸合作具有先天优势。中国内需市场大,工业体系完备,资金和劳动力充足。德国科技创新能力强,高端制造业发达,职业教育和中小企业闻名世界。中德同为制造业大国和贸易大国,在全球经济治理中有着相似处境和立场。其次,双方摒弃零和思维,树立共赢理念,积极寻求和扩大双方利益汇合点,互相成为对方的真诚伙伴。第三,每当遇到考验两国经贸合作的事情,我们都采取协商对话的立场,妥善化解纠纷,多释放正能量,为两国经济合作打气鼓劲。
记者:当前,“中国制造2025”与“工业4.0”的对接是各方热议的话题。您认为中德两国在这方面的合作前景如何?
史明德:中德在工业领域各有所长,各有优势,高度互补。德国拥有先进技术,中国具有庞大的制造业市场以及广泛的制造业基础,且研发人员多、研发成本相对低。“中国制造2025”与“工业4.0”对接,应该成为中德从战略高度谋划的重大合作项目。目前,双方已建立了副部长级合作机制,致力于搭建政府支持、企业为主、产学联动的全方位合作平台。我想强调的是,这一对接合作是实现两国制造业迈向战略合作的重要举措。对接是一项新事业,无先例可循,无现成经验可借鉴,在合作中也会出现一些问题和疑虑,这需要双方政府从长远出发,改变传统合作观念,以进取的精神、开放的态度共同寻找合作契合点。
记者:中德经贸合作还有哪些潜力可以挖掘?如何解决和处理可能出现的分歧和问题?
史明德:在新形势下,中德双方应抓住机遇,加强沟通与协调,开拓共同发展的更大空间。中德应以创新、开放的思维扩大务实合作,应不断提升两国合作的战略含金量。未来中德合作,应是全产业链、全价值链的合作。这种合作是全面、长期、互利的,有着广阔前景,也会让中德关系更加立体厚实。
中德经贸合作规模大、领域宽,出现一些问题和摩擦在所难免。近几年,光伏贸易摩擦以及多晶硅案等均得到了妥善解决,说明中欧、中德双方有智慧有能力管控好双边贸易摩擦。目前,中德经贸领域的问题和分歧主要集中于市场开放、知识产权、企业国民待遇等。对这些问题和分歧,我们一要多沟通对话;二要换位思考;三要着眼长远和合作大局,理性看待中德贸易分歧问题。只要双方本着相互尊重、平等对话、互利共赢的精神,就没有解决不了的问题。
记者:当前中德关系还面临哪些机遇和挑战?
史明德:中德利益交融,相互依存,关系密切。双方各领域合作务实,成果丰硕。面对国际形势的新变化,进一步凸显了中德立场和利益的共同性。中德都主张推进经济全球化及多边主义、支持自由贸易和投资便利化、反对保护主义、坚持巴黎气候变化协定。中德同为世界主要经济体和进出口贸易大国,重视实体经济,都主张通过结构性改革、创新和投资等综合施策促进经济增长。中德都在积极倡导更高效的全球经济及金融治理,都高度关注提高劳动生产率、推动新产业革命及世界经济增长的长期因素。这是双方合作的基础和动力所在。
应对中德关系面临的挑战,需要我们树立几个意识。一是大局意识。要从战略高度和长远角度来看待和处理中德关系,要特别注意相互尊重核心利益,维护两国关系长期稳定。二是交流意识。应大力支持两国人文交流,增进中德关系的民意基础,为两国长远友谊和民心相通注入活力。三是共赢意识。我们应倡导更加包容、双向和平等的开放。互利共赢是中德合作的本质。我们大家都在同一条船上,需要同舟共济、追求共赢。(经济日报记者 王宝锟 谢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