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5日14:00,中国国产C919大型客机在上海浦东国际机场首飞升空。(中国经济网记者张致 摄)
十年前立项,经过七年多研发,国产大飞机C919于5月5日首飞成功。目前,仅有美、英等少数国家能够自主制造大型客机。C919飞上蓝天,也标志着中国正从制造大国迈向航空制造强国之列。
作为我国首款按照最新国际适航标准研制的干线民用飞机,C919已经名满天下,成为彰显中国装备制造实力的新名片。在它迎来诸多赞誉之时,我们也别忘了幕后的中国工匠。
这两年,“工匠精神”成为热词,已连续两年被写进政府工作报告。那什么是工匠精神?精于工,匠于心,品于行,就是每个人对所从事的工作锲而不舍,对质量的要求不断提升,精益求精,追求完美和细节,打造极致。
C919全机上百万个零部件,其中有80%是我国第一次设计生产的,30多个机载系统,仅电气线路互联系统设计需管理的数据量就接近30万条,可见飞机研制的难度和复杂性,也反映出忽视任何一个细节都无法让大飞机自由翱翔蓝天。
在C919大型客机结构设计主任设计师刘若斯看来,精益求精是飞机人应有的专业态度;中国商飞工程师施品芳被称为“老法师”,他的工具箱里有几十把密密麻麻的大小刀具,他在当学徒时,先磨了3个月的刀;敲出大飞机精美弧线的钣金工王伟,上世纪八十年代被迫下岗时,带走了废弃的金属板,在开货运出租车的十年时间里,使用木槌反复敲打,练习钣金功夫;被誉为航空“手艺人”的钳工胡双钱,在30多年里加工过数十万的飞机零件,从没有出现过一个次品,在他眼里,工匠精神就是“一种努力将99%提高到99.99%的极致”。
任何卓越的成果背后都有枯燥甚至令人难受的坚持,都需要经受日复一日的反复磨练。面对社会上的浮躁和投机,工匠们能坚守初心,将工匠精神传承下去,靠的是对事业的热爱。
中国大飞机事业举世瞩目,正是有了这些飞机“工匠”们的不懈努力、脚踏实地、埋头苦干,才让大飞机得以翱翔蓝天,促使我国走向航空工业强国。
制造业是强国之本,工匠精神乃兴业之基。每个人都不懈追求产品的质量,精益求精,才能制造出打动人心的一流产品。以往人们的印象中,“made in china”代表的是“物美价廉”。随着国人生活水平的提升、中产阶级的崛起,产品的品质和品牌将更加受到关注。因而,“中国制造”要迈向高端,就需要那些追求完美的中国工匠。
之前我们提起“工匠精神”,往往会想到德国、瑞士、日本。人们都喜欢高品质的产品,哪怕是极为普通的产品,如果出自工匠精神盛行的国家,就容易赢得人们的追捧,一个典型的例子就是许多中国人跑到日本抢购“马桶盖”。为什么在这些国家工匠精神能够传承?因为他们的工匠受到尊重。因而,弘扬工匠精神,让工匠能够坐得住“冷板凳”,还需要有与之匹配的社会地位和经济地位。尊重工匠,才能让“追求完美”的工匠精神传承下去。(中国经济网 武晓娟)
中国经济网评论理论频道开放投稿,原创评论、理论文章可发至cepl#ce.cn(#改为@)。详见中国经济网评论理论频道征稿启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