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919首飞 "新名片"助力"中国制造"迈向高端

2017-05-06 07:00 来源:中国经济网

  5月5日14:00,中国国产C919大型客机在上海浦东国际机场首飞升空。(中国经济网记者张致 摄)

  55日,国产大型客机C919在上海浦东国际机场首飞成功。这是我国自主研制大飞机的重大里程碑,也是中国高端制造业的突破性进展。着眼于最主流的航空运输市场(150座级),C919是完全按照国际主流适航标准和国际主流市场运营标准研制的干线飞机,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研制大飞机承载着几代中国人的梦想。C919首飞成功,蕴含了太多深意,足以让每个国人感到骄傲与自豪。

  20072月国务院批复大型飞机研制重大科技专项正式立项,到2015112C919总装下线,再到201755日首飞,C919大型客机项目历经10年创新实践,建成总装移动生产、中央翼、中机身、水平尾翼、全机对接等5条国际先进生产线,攻克了100多项核心关键技术,掌握5大类、20个专业、6000多项民用飞机技术,带动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群体性突破,逐步形成民用飞机技术体系。200多家企业、近20万人参与大型客机项目研制和生产,形成了产业链、价值链、创新链;推动建立16家航电、飞控、电源、燃油和起落架等机载系统合资企业,提升了我国民用飞机产业配套能级。

  大飞机是整个国家科技制造业水平的集大成者,被誉为“现代工业皇冠上的明珠”。C919成功首飞,不仅标志着我国拥有了一款严格按照先进适航标准研制并以市场成功为目标、具有与当今国际主流竞争机型相当竞争力的大型客机,更意味着我国终于拥有了一个国际标准的干线飞机战略发展平台。这对我国民用航空工业来说是填补空白的一页,具有无可替代的开创性、奠基性和战略性,为持续发展不同种类、不同层级、不同用途的干线飞机,从而最终形成有国际竞争力的“国字号喷气客机家族”,使我国真正成为世界航空工业强国,奠定了最为宝贵、也是最为艰难的第一块战略基石。

  回顾中国大飞机的研制历程,其间曲折,特别是当年“运十”的下马,曾让多少国人扼腕叹息。然而,先进装备和技术引进的重重壁垒、中国制造业提质升级的迫切需要,无一不促使我们必须在高端装备制造能力上实现突破,摆脱受制于人的被动局面。从国家意义上,C919的成功首飞,进一步证明了中国具备自主研发的能力和实力,在走向高端装备制造业大国之路上,中国有信心把技术主动权紧紧掌握在自己手中。

  经济新常态下,作为创新驱动的主战场,“中国制造”由大到强,对经济的可持续稳定增长至关重要。当前,我国制造业正面临发达国家“高端回流”和发展中国家“中低端分流”的双向挤压态势,中国经济要参与国际竞争,打造出具备全球视野的国际品牌,势必要找到新的发力点和市场策略。

  以高铁和大型客机等为代表的高端装备制造业产品,不仅附加值高且产业带动能力更强,这一点已成各方共识。深化制造业领域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动“中国制造”迈向高端,打造一大批具备自主产权、品质过硬、高性价比的制造业“领头羊”,对于破解制造业突出矛盾和问题、加快建设“制造强国”,无疑具有重大意义。

  应当说,在当今全球化背景下,中国装备制造业已经走出了一条自主发展的道路,即国家动员+技术引进+系统集成+规模效应+成本优势。在这个路径下,大型客机从中国走向世界,成为世界主流机型并非天方夜谭。

  目前,C919大型客机拥有中国国际航空公司等23家国内外用户,订单总数570架,其中包括美国通用电气租赁(GECAS)等国际客户。根据预测,未来20年,仅我国航空运输市场就需要干线客机5952架,价值近9000亿元。快速发展的航空运输市场为我国发展大型客机和民用飞机提供着坚定而广阔的市场支持。庞大的内需和雄厚的人才储备,正是“中国制造”不可多得的优势。

  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与欧美的波音、空客相比,中国的大飞机还处于起步阶段。首飞成功后,年轻的C919还要经受市场考验。要获得市场认可、实现规模批量生产、取得商业的真正成功,前面的路还很长。但是,改革开放的经验告诉我们,多大的差距都不可怕,只要认真干,中国这样的后发国家什么都能做成。数十年的发展,我们已创造了太多“中国奇迹”,高铁、航天工程、核电……如今,中国高端制造的行业名单里,又加入了大飞机这张“新名片”。它们不仅在塑造全新的“中国制造”,也在塑造全新的中国形象。“中国制造”在输出高品质的同时,也在输出中国的文明。(中国经济网 邓浩) 

  中国经济网评论理论频道开放投稿,原创评论、理论文章可发至cepl#ce.cn(#改为@)。详见中国经济网评论理论频道征稿启事

查看余下全文
(责任编辑:李焱)